立夏這天清晨,楊家山里照例被云雀和喜鵲的清脆鳴叫聲喚醒。黃泥巷村東頭一幢老房子的院門“吱呀”一聲敞開了,今年93歲的老黨員楊玉忠身著新?lián)Q的藍色便裝,右手習慣地攥著一截當裝飾用的棗木拐仗邁步來到村街上。除了雨雪天,老人每天這個時間點都要去村東一河之隔的“楊家山里抗日戰(zhàn)爭展廳”周邊溜達幾圈,回憶一番戰(zhàn)火硝煙中老家人民跟著中國共產黨拋家舍業(yè)、浴血奮戰(zhàn)的往事,除此,順帶著舒展一下筋骨,以便接續(xù)著過越來越恣的好生活。
楊家山里在青島西海岸的西部,位于鐵橛山、月季山、睡牛山合圍的山谷丘陵地帶,黃泥巷、東南崖、西北莊、大下莊、墨城庵、后石溝、上溝、墩上8個村的982戶、3017人住在這個總面積近23平方公里的片區(qū)內,因為人們大都姓楊,統(tǒng)稱為楊家山里。嵌在山谷中的楊家山里地方不大,但在抗戰(zhàn)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這里卻被譽為“陜甘寧”“小延安”。
楊玉忠記事的時候,爺爺告訴他,這里是明洪武年間,楊氏從“小云南”始遷過來立村繁衍,一代代、一輩輩逐步壯大起來的。能扛鋤扶犁幫大人下地忙春耕春種的時候,他看到先人們在楊家山里山坡、崖畔、溝堰上栽下的櫻桃、板栗、杏樹、柿樹都相繼吐出了花蕾,綻開了花朵。1938年初春,山谷里的花兒正含苞待放,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卻開始在青島西海岸一帶野蠻蹂躪。十幾歲的楊玉忠在離家?guī)桌锏氐牧舸蠹嫌H眼看到了日軍飛機對趕集群眾殘酷轟炸的情景。炸彈爆響,無辜的鄉(xiāng)親肢體被炸到集邊的樹杈上,牛馬驢騾被炸得血肉橫飛,草苫的房屋燃起大火,老老少少的鄉(xiāng)親哭天喊地……楊玉忠多虧鄰村一位大伯在敵機俯沖時將他按在集邊的溝渠里才躲過了日軍的轟炸。“長大了,我一定揍這些狗雜種?!比哲婏w機飛走后,他從溝渠里爬出來,聽著滿集的哭喊聲,楊玉忠像是一下子長大了。
當時,楊玉忠不知道的是,老家黃泥巷、東南崖、西北莊等村子早已燃起了革命火種。楊家山里各村早先建有的“團練”隊伍由只是“看家護院”,逐步被黨組織改造成了走上胸裝家國情懷、為人民幸福驅除敵人、浴血奮戰(zhàn)道路的革命力量。
為支持黨領導的八路軍在楊家山里及周邊開展工作,這里的百姓紛紛把自己交給黨,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yè)不惜拋家舍業(yè)、犧牲一切。
楊凌波是抗戰(zhàn)時期黨組織在楊家山里發(fā)展的第一個共產黨員,在與日、偽、頑英勇斗爭的歲月里,他始終是一盞熠熠發(fā)光的“小油燈”。在與上級黨組織一度失去聯(lián)系,敵人偷襲,少數(shù)同志革命意志動搖時,他依然初心不改、信念堅定,走出楊家山里,在敵占區(qū)巧裝隱蔽,夜行百里尋找黨組織,聆聽黨組織教導,用綿薄之力助燃楊家山里的革命烽火。
為安全傳送黨的機密情報,楊家山里人民抱定“我的生命都獻給黨”的信念,義無反顧、百折不撓。
小腳女子楊清秋17歲時因家境貧寒被從大下莊村賣到山外的埠嶺頭村給人當媳婦。幾年后,自己的男人去青島謀生時被日軍殘忍殺害。楊清秋強忍悲憤,把3個不大的孩子托付給年邁多病的婆婆,在哥哥的引薦下來到楊家山里東南崖村,找到這里的黨組織后,發(fā)誓自己要當最好的地下交通員。踏冰雪、蹚河水、走夜路、過墳地,幾年間,她化妝成乞丐、瘋子、啞女,喬裝躲過敵人無數(shù)次盤查、毆打、謾罵和狼狗追咬,上百次完成機密情報傳送任務。裹布的雙腳起泡、化膿、滲血,她咬著牙關艱難地蹣跚走路;染病的身子疲乏、無力、冒汗,她銘記任務堅定信念,沒有任何情報丟失或落入敵人手中。為拔除孟家莊上的日偽軍據(jù)點,及早打通楊家山里與王戈莊的交通線,1944年秋,楊清秋用黨組織發(fā)給她的補助費買來香煙、火柴、肥皂、針線等日用雜貨,化裝成女貨郎,挎著籃子混進敵人據(jù)點,邊叫賣,邊機智地觀察敵人的兵力和武器部署。搜集情報后,她踮著化膿滲血的一雙小腳躍溝爬崖碾轉回到楊家山里。當天夜里,八路軍集中兵力和火力,依據(jù)楊清秋偵查的情報,一舉端掉了日偽軍的據(jù)點。革命勝利后,楊清秋回到埠嶺頭村相繼擔任村黨支部委員、副書記、婦救會長等職,至1980年過世,她對待遇和報酬始終只字未提。
楊希滋是楊家山里眾多地下交通員中的一位。1943年中秋,他被黨組織派往近300里外的莒南縣傳送情報,夜里摸黑前行時突遇暴雨,為確保情報安全,他緊緊抱住藏有情報的高粱桯子,在泥濘的山路上跌倒了,爬起來;又跌倒了,再爬起來,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比天大的困難也要克服,黨的情報比我的命重要!”天放亮時,洶涌的沭河橫在了他的面前。“時間緊迫,不能繼續(xù)耽誤?!北Ьo高粱桯子,他毅然涉水過河。咆哮的浪頭多次將他打翻,沉到河底的他一回回拼命掙扎著鉆出水面,河底的亂石將他割劃得遍體鱗傷,泡在水中周身疼痛,腳上的鞋子也被水沖走了,但他全然不顧。一個多鐘頭后,他終于在被河水沖出3里多遠的地方爬上了岸,赤著腳繼續(xù)步行100多里,完成了黨組織交給的任務。
楊家山里黨政軍民精誠團結,水乳交融,在那戰(zhàn)火紛飛的歲月里,中共膠縣工委、膠縣特區(qū)委、膠南工委、諸膠縣工委、珠山縣委等五個縣級黨組織,以及青島工委曾先后常駐或移駐這里,形成了這一地區(qū)領導抗戰(zhàn)的核心力量。
革命勝利后,楊家山里人民的生活愈發(fā)安寧幸福,楊玉忠和鄉(xiāng)親們都心無旁騖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恣意地享受著新生活的滋味。好多年,每到立夏時節(jié),楊玉忠都會更勤快地出門上坡,專注地盯著一嘟嚕、一嘟嚕泛紅的櫻桃和青黃的麥杏兒看,由此生發(fā)感恩之情,感恩那些領導百姓翻身和給家鄉(xiāng)后人留下綠水青山的前輩們。
然而,時光荏苒,好長一段時間,到了立夏,楊家山里山坡、河崖、溝畔上照舊只有漸熟的櫻桃,照舊只有青黃的麥杏兒……村子里年輕的勞力都去到遠的地方,曾經人聲盈耳的老家一帶陡然成了尚留鄉(xiāng)愁、日趨老去的山村了,楊玉忠和若干年紀相仿的鄰居街坊倒成了留守一族,孤單而又落寞。四季中,楊家山里除了稀罕的雞叫鳥鳴,著實少有別的動靜。
忽如一夜春風來。
精準扶貧,鄉(xiāng)村振興,不讓一個人掉隊。猶似一潭靜水的楊家山里忽然蕩起波瀾,上級黨組織立足科學發(fā)展觀,優(yōu)選的“紅色+綠色”振興路子,很短工夫便讓這個革命老區(qū)活躍起來。傳承紅色基因,發(fā)展綠色旅游,建設影視基地,引進潛力項目,由于號脈準確,又對癥施策,多方投資紛至沓來。國內最大的杜鵑花種基因庫、月季山冰雪大世界、果酒莊園等大批項目相繼落地,楊家山里好幾個村還跨入了“中國生態(tài)文明村”“山東省美麗鄉(xiāng)村市范村”行列。原山原水原生態(tài)的楊家山里一下子漾溢起了分不明、弄不清的南腔北調。隨著游人熙來攘往,車輛川流不息,楊玉忠老人和他的若干鄉(xiāng)親錢袋子猛得鼓了起來。在楊玉忠屋西頭開飯館的一個年輕媳婦一年下來進賬50多萬元。后石溝村成為鄉(xiāng)村影視基地后,省內外近20個劇組過來取景,村集體收入僅此一項即達10多萬元。新建的“楊家山里抗日戰(zhàn)爭展廳”一年接待國內慕名參觀學習者近兩萬人。
一度漸老的楊家山里,如今不再寂靜,敲擊耳鼓的嘈雜聲正從季節(jié)性轉至新常態(tài),而這些愈發(fā)嘈雜的動靜,讓楊玉忠老人和他的鄉(xiāng)親們覺得像是越來越有樂韻,越來越悅耳動聽了。
文/崔啟昌
請輸入驗證碼